123456

莱西市及名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6/12/10】

  莱西市隶属于青岛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也是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它位于胶东半岛中部,东临莱阳市,北靠招远市,西隔小沽河与平度市相望,南临五沽河与即墨市为邻,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全市辖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73.1万人。

  该市何以“莱西”为名呢,说来话长。

   山东人多称胶莱河以东的地方为“胶东。而在胶东,有不少带有“莱”字的地名,如莱州、莱阳、莱西、蓬莱等等。

  关于“莱”,有多种解释,总之与草有关。或指是一种草,或指杂草漫布山野荒芜的样子。可见早先,这一带农耕并不发达,较之中原一带,还属蛮荒之地。

  据专家考证说,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曾经有一个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国度——莱子国。胶东半岛上有这么多带“莱”字的地名,可能就与这个莱子国有关。

  关于莱子国的记载,流传下来的文字很少,它的疆域和它的都城所在,都成了历史学家探讨的课题。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曾撰文认为,莱子国的故都就在现今龙口市境内的莱山北麓山脚下。

  古代,较之周边地区那些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要发达一些的中原地区的部族中的人们,往往歧视那些处在蛮荒地带的人们,因之带有歧视性地称之为“夷狄”。而中原地区的部族或国家,位居于这些“夷狄”部族或国家之中,便以“中国”自居,并由此使我们这个国家拥有了“中国”这一名称。

  远古时期,与“中国”的部族共存的部族有4大支,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从名称上就可知道,它们分处“中国”的东南西北,东夷自然是处在“中国”的东边。

  关于“夷”字, 古今学者都认为,它是由“大”和“弓”合成的字。“大”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伸开双臂,叉开双腿的人的形像,因此,可以认为,“夷”指的是那种斜背着弓,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而远古时期,胶东还处在蛮荒地带,基本靠渔猎为生;且比起其它地方的汉族人,胶东人一般都长得较高大,这个”夷“字,很形象地说明了”东夷“人的一些特点。

  东夷是生活在东海一带(今胶东半岛)的一个部落群体。东夷在山东半岛的一支,被称为莱夷。莱夷是东夷部落中的一支最强大的力量。莱夷人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伏羲后,少昊与黄帝合作,代蚩尤而成为东夷首领。过六、七百年后,皋陶出世,成为东夷首领。此时,东夷与夏集团合作很好,结成联盟,皋陶本人还以首领身份,参与联盟中央的领导工作,负责中央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

  莱子国的出现,应该始于商代,可能是商的一个方国。商纣王有三个重要辅臣箕子、微子、比干,其中萁子就是莱子国人。当时莱子国国君与商纣王关系很好,就将善于治国的箕子介绍给纣王。但是纣王暴虐,比干被剖了心,箕子为了避难逃回莱子国,并出走朝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莱子国与中原政权的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周代。

  莱子国强盛数百年,最终却亡于齐莱之争。究其根源,不外乎夷夏联盟的破裂及两族的权力斗争。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其中舜为夷族领袖,禹为夏族领袖。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掌权的夏族集团为使权力不落到夷族部落手中,就把当选为联盟首领的夷族领袖伯益杀死,由禹之子启继位,从而建立夏朝,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此举导致夷夏联盟的破裂及两族群的长期战争,直至公元前11世纪齐国建立。

  殷商被周灭亡后,立了大功的姜太公受封于齐,建都于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北)。这一带原是许多古老氏族部落活动的地方。《史记?夏本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后,在赴齐国上任途中,不紧不慢。他在一个小客栈里休息时,客栈的主人有意提醒他说:

  “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非就国者也。”意思是说时机难得易失,你这个样子太不像得抓紧时间去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了。姜太公一听,便立刻穿上衣服急急赶路。终于在天大亮前,赶到了营丘。莱夷这时也已经派兵来营丘“争国”。好在姜太公及时赶到并运筹帷幄,率人打退了“莱夷”。

  “莱夷”吃了败仗,退到莱子国,但总不甘蜗居一隅,企图向西发展。因此,莱子国与齐国也一度关系紧张。到周孝王时,才得以缓和以至友好起来,且都听命于周王朝了。

  春秋早期,齐桓公时代,齐、莱间没有任何关系。到春秋中期周定王时,齐与莱,以及鲁与莱的关系又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了。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齐、鲁联合攻莱。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齐复攻莱。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齐再攻莱,莱君贿赂带兵齐将,齐师不战而回。接着,齐君召莱君至齐开会,莱君不到,齐派晏弱在靠近莱子国处筑东阳城(遗址在今临朐东)以威胁莱子国。公元前567年,晏弱发动突袭,灭了莱子国,莱子国东至海滨地区尽入齐国版图。灭莱之后,齐侯令在今周格庄乡筑古城,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其它措施,使莱再也没了复国的可能。

  莱在秦时属齐郡。汉代于古城设邹卢县治。北魏于今牛溪埠乡建长广县城。隋文帝十六年,又于邹卢故址置卢乡县治。

  古人惯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而取地名。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莱阳本汉昌阳县,属东莱郡,置在昌水(即今天的五龙河)之北,故名昌阳。唐太宗贞观元年,并入莱州昌阳县。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他死后被称为唐庄宗。其爷爷本名朱邪赤心,因能带兵打仗,表现出色被赐名李国昌。当唐庄宗翻阅图籍看到莱州府的辖地昌阳县名时,认为“昌”字犯了他爷爷的名讳,发了火,令臣下赶紧给这地方改名。臣下商讨的意见是建议改昌阳为“莱阳”,得到了唐庄宗的认可。

  从那时起,昌阳就改称莱阳了,其名称一直延续了1000余年。千百年来,莱阳的行政级别虽然不断改易,但再也没有恢复到“昌阳”这一名称上去。

  而这期间,莱西仅是莱阳的一部分,莱阳”这一名称本为后来的莱西和莱阳两县辖区所共有。

  据《莱西市志》记载,1940年5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莱西境内成立。

  1941年2月,析置莱东县,现莱西本境仍称莱阳县(习称莱西县)。

  后,莱西县析出莱西南县、莱东县析出五龙县,原莱阳县分成莱西、莱东、莱西南、五龙4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又进行了两次分合。1950年3月,莱西南与莱西两县合并,因在区划调整中“莱西县”居原莱阳版图的西半部,被莱东境内人习惯上称为“莱西”,所以被称为莱西县;五龙与莱东两县合并,称莱阳县。1958年10月,两县合并称莱阳县。1958年10月,莱西莱阳两县合并,称莱阳县。    

  1961年10月5日,莱西、莱阳两县分治。

  1983年10月,莱西县由烟台地区划归青岛市至今。

  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

  1990年12月18日,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成为青岛市属下的县级市。